摘要:从1992年的“海上第一块”斜三地块到2022年的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黄浦旧改经历了三十年的筚路蓝缕、踔厉奋发。而2009年启动的建国东路390地块成为全市率先试行“征询制、数砖头、套型保底、解困纳保”动迁新政的基地之一。
7月25日,上海黄浦报道: 从1992年的“海上第一块”斜三地块到2022年的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黄浦旧改经历了三十年的筚路蓝缕、踔厉奋发。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三十年,黄浦41万户居民的居住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几代人的夙愿终于实现。三十年来,承担着上海一半旧改体量的黄浦,集全区之力,全情投入、全力以赴实现了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的胜利收官,困扰黄浦多年的民生难题得以历史性解决。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回望三十年黄浦旧改之路,每一次提速换挡,都离不开“创新”。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创新成为了黄浦旧改持续发力、实现蜕变、树立典范的关键“引擎”。
原卢湾区建国东路390地块动迁的负责人清晰地记得,“阳光征收”理念为地块带来的喜人变化。“在过去的动迁中,老百姓‘早走吃亏,晚走实惠’的心理死结一直都有。”他告诉记者,这一死结如何消除?唯有改变理念,让老百姓知情和参与。
为此,他们开始探索“阳光征收”政策,经过多年尝试,逐渐形成了在征收中采用“数砖头+套型保底”的机制,并形成了统一严格的补贴标准,对安置后仍有困难的居民进行保障托底,确保居者有其屋。
2008年,上海先后出台了以“二轮征询”和“数砖头+居住困难托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动迁政策,以规范文件肯定了“阳光征收”的理念和做法。而2009年启动的建国东路390地块成为全市率先试行“征询制、数砖头、套型保底、解困纳保”动迁新政的基地之一。
“我记得,当时项目还没完全启动,就经常有居民来基地找经办人了解询问最新政策,迫切想了解一切有关动迁的内容。安置方案从初步形成到最终确定,居民群众全程参与讨论,在集中征求方案修改意见的当天,小小的会议室里硬是挤进了七十多位居民,大家各抒己见,又保持着良好的秩序。”390地块征收负责人说,“阳光征收”,就是要让所有动迁信息晒在“阳光”下,签约标准始终“前后一致”,让旧改被征收居民签得放心、踏实。
如果说征收理念的创新,让黄浦旧改工作有了更大的群众“粘合力”,那机制的创新则为黄浦旧改提供了更强的“驱动力”。
资金难,一直是旧改推进过程中的核心“痛点”。而在2019年,通过市、区不断摸索创新,这一旧改推进中的大难题被成功破解。黄浦老城厢的乔家路地块,就是上海启动政企合作新模式的首个“试金石”,也是规模最大的地块。
东至巡道街、中华路,南至俞家弄、黄家路,西至河南南路、南梅溪弄、凝和路,北至蓬莱路、西唐家弄、梅家街,共有居民权证数近六千户,涉及小东门、老西门两个街道。
通过政企合作模式的积极探索,乔家路地块得以快速高效推进。在市相关部门、国有企业集团的指导和支持下,黄浦在乔家路地块所在的老城厢,探索走出了一条民生改善、风貌保护、功能开发等多要素有机结合、科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黄浦区,旧改工作的高质高效推进还离不开“党建引领”这一关键。
旧改基地开到哪,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浦征收项目的统一“手势”,也是“不二法宝”。党建,已引领旧区改造全周期。从前期的旧改征收拓展延伸到后期的项目建设,通过党建联建协议,形成“党员联管、和谐共建、惠民共帮”的工作机制,推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与街道、居民区等多个层面党组织的沟通协作,共同化解难题,解决居民区实际问题。
在金陵东路(宝兴里)项目启动初期,黄浦就提出了“以党建引领征收”的工作方案,首次在区级层面构建旧改项目“党建联席会议+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工作组织架构,设立政策咨询小组、矛盾调解小组、问题解决小组等6个小组。
各专项小组按照分类整合、专业运作、灵活机动的组织活动方式,快速破解征收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各部门通力协作的局面。
同时,通过宝兴里旧改,总结出群众工作“十法”:一线工作法、精准排摸法、党员带动法、危中寻机法、平等交流法、循序渐进法、钉钉子法、换位思考法、组合拳法、经常联系法。通过运用群众工作“十法”,进一步打开群众心结,走进群众内心,在实现旧改提速增效的同时,也让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大大提高。
在党建的引领下,在各方的聚力下,2020年,仅用172天,宝兴里实现了全部1136证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创造了近年来全市大体量旧改项目居民签约、搬迁完成时间的新纪录,同时也为黄浦旧改工作按下了“快进键”:以往每年旧改征收户数5000户左右,2019年超过1万户,至1.2万户;2020年更是突破2万户,至2.1万户;2021年达到2.6万户,三年内实现征收总量“三级飞跃”;同时,旧改推进质量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2个项目第二轮征询生效签约率超过99%,7个项目实现100%。
梦花街开启圆梦的新生活。
6月中旬,80岁的陶来娣搬离了住了五十多年的梦花街区域,开启了圆梦的新生活。
从蓬莱路地块一轮征询、二轮签约到搬离,一直盼着旧改的陶阿婆,也应验了那句老话 “旧改没来盼旧改,旧改来了又怕旧改”。
像很多街坊邻舍一样,她也打过“退堂鼓”,有过一点小犹豫。然而,经历了这场艰难、挣扎的疫情后,陶阿婆对旧改的看法完全变了:“疫情不仅让我们担惊受怕,居委干部也遭了很多罪,送物资、搞转运、忙配药,多辛苦啊!住在老房子里,病毒根本防不住,只有旧改能早日让我们住上新房。”
抗疫大战中一度成为疫情“暴风眼”的梦花街,是黄浦今年旧改征收的“主战场”。广大党员干部一方面全力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另一方面充分运用一线工作法、危中寻机法,用事实说话,以情感动人,做深做细居民思想工作,化危为机,把疫情影响期变成旧改窗口期,推动抗疫和旧改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第一周,蓬莱路地块迅即启动二轮征询,首日就有4460户居民完成签约,签约率高达96.68%。
黄浦的旧区改造,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三十年的旧改路,黄浦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旧改为民、旧改靠民”,充满感情、满怀真情做群众工作,做到心用到、脑用活、力用足,尽一切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从斜三基地到建国东路最后两个街坊,从宝兴里到梦花街,三十年间,黄浦全面完成了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的改造,也历史性地破解了城区面貌的二元结构矛盾。未来,黄浦将继续分步推进零星地块旧改,持续增进百姓福祉,推动城市不断更新,为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贡献。